
三国,提到这个问题时,许多人可能会立即想到曹操的魏国、孙权的吴国、刘备的蜀国。若是曹操听到这样的回答,他定会觉得冤枉,刘备恐怕会拿剑出鞘反驳:曹操虽然代天子行事,所征战的旗号始终是“大汉”,而他自称的职务更是大汉丞相、大汉魏王;刘备自己也一直自诩“大汉汉中王”,后来继位更是传承了刘协的江山,绝不会让“蜀”这个字出现在他的大旗下。他在世时的庙号和谥号是“汉烈祖昭烈皇帝”,在大汉三祖五宗的座位中,也有他一席之地。
那么,称刘备的基业为“蜀”而非“季汉”,这一说法又该如何解释呢?这个名称源自于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,他在对刘备及其基业的描述中,试图将其独立于大汉之下,这其中隐含着一些政治上的考量。陈寿为了讨好新的主子——即当时的魏国,也许故意降低了刘备的地位。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史学家,陈寿的记录未必全然客观,甚至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偏见。
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中,不仅有对刘备及其将领的低估,也对魏国的一些将领赞美有加,尤其是对曹操及其手下将领的评价。例如,白马之战中,陈寿将张辽排在关羽之前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因为当时的刺杀颜良的并不是张辽,而是关羽。
展开剩余72%曹魏的“五子良将”——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和张辽,虽然名声赫赫,但其中并非所有人都能算作曹魏的顶级名将。五子良将的地位虽然显赫,但他们的战术才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卓越,更多的是因曹操权力的庇护才得以突出。在这其中,曹仁和郝昭的战术运用尤为突出,特别是在防守方面,他们的表现堪称大师级。
曹仁在樊城面对关羽的猛攻时,形势极其危急:关羽的军队有三万,而曹仁手下仅有数千人,且粮草即将耗尽。然而,曹仁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和巧妙的防守,顽强抵挡住了关羽的围攻。这一战不仅避免了樊城的沦陷,也为曹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。曹操曾在战后表示,保全樊城的功劳应归功于徐晃,但徐晃并未因此获得封赏。曹丕继位后,将曹仁封为车骑将军,并升任大司马,这一系列的封赏也是对曹仁能力的认可。
曹仁的防守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樊城,十年前,他还在南郡帮助曹魏击退了东吴的进攻,并且射伤了周瑜。虽然这些事迹在史书中记载不多,但足以体现曹仁在战术上的高超才能。
而郝昭则是另一个防守方面的战术大师。特别是在面对诸葛亮的攻城战时,郝昭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抵抗精神。诸葛亮发动了多次进攻,但都未能攻破郝昭的防线。郝昭利用火箭、石磨等巧妙的战术成功抵挡了敌军的攻击,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放弃攻城,最终退兵。
相较于曹魏的防守大师,东吴的战术大师则更为注重进攻和战场上的灵活应变。周瑜与吕蒙两位名将,尤其擅长运用天时地利进行战术操作。周瑜火烧赤壁,吕蒙白衣渡江,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战术运用,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运筹帷幄中的智慧。
然而,在蜀汉阵营中,虽然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五虎上将战功赫赫,但在战术上的精妙运用似乎并不如魏吴两国的名将。这其中,关羽的水淹七军和斩庞德的战术表现突出,但其他诸如张飞、赵云等人,虽然勇猛异常,却更侧重于依靠力量上的优势而非复杂的战术谋划。因此,虽然蜀汉阵营的将领在战斗中英勇善战,但在“战术大师”的评选中,他们似乎并未能脱颖而出。
要评选出三国中真正的战术大师,我们不得不承认,曹魏和东吴的将领在这一方面的确比蜀汉的将领更具优势。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,他们能够灵活应对、运筹帷幄,巧妙地运用战术取得胜利。因此,评选三国中的战术大师,除了曹魏的曹仁和郝昭、东吴的周瑜和吕蒙,蜀汉阵营的关羽也不可忽视,但其他诸如张飞、赵云等人,似乎难以与这些战术大师相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